主讲人:Edward I. Solomon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时 间:2015年10月13日下午16:00
地 点:武汉大学樱顶老图书馆
题 目:Activating metal sites for biological electron transfer
个人简介:
Edward I. Solomon,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InorganicChemistry杂志副主编,并任14份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的成员。在世界知名化学杂志上发表文章628篇之多。
Edward I. Solomon教授曾多项国际奖项:2008年获得Chakravorty讲师奖;2007年获得托马斯化学学者称号以及拜勒奖章;2003年英国皇家学会百年纪念奖章;2001年前沿生物化学奖;2001年ACS无机化学奖;2000年韦兰德奖章,2002年与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优异奖;1991年前沿化学奖;1979-1980年杜邦和通用电气青年教师奖;1976-1979年阿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研究员等等。
Edward I. Solomon教授课题组使用了广泛的光谱,理论和化学技术,探讨结构/功能的关系,采用了多种连接到计算光谱法(密度泛函和配位场理论)了解金属部位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 质和反应的贡献。Edward I. Solomon教授课题组的许多研究工作的重点是了解在生物无机化学的关键问题。生物无机体系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电子转移地点,在生物学铜的活性位点,单核非血红素铁酶和双核非血红素铁的酶。Edward I. Solomon教授课题组主要研究并解决相关性的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问题。
相关新闻:
10月13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Edward I. Solomon(爱德华·所罗门)做客珞珈讲坛第116讲暨“长江学术论坛”第14期,带来一场关于生物酶活性金属位点间的电子传递谱学研究的报告。报告前,校长李晓红会见了所罗门。
所罗门指出,可以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共振拉曼(rR)、磁圆二色谱(MCD),同步辐射吸收光谱(XAS)等各种谱学技术阐明酶催化活性金属位点的电子传递机制。例如铜加氧酶的氧化过程中,就存在side-on(从侧面)和end-on(从端点)两种结构过程,这两种结构在电子顺磁共振、共振拉曼、磁圆二色谱上都表现出不同特征,通过计算便可阐明上述两种结构的过程。
所罗门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各种现代谱学技术与金属电子结构与电子传递机制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为生物无机化学与催化化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所罗门还担任InorganicChemistry(《无机化学》)杂志副主编,并任14份期刊的编辑顾问委员会成员,在世界知名化学杂志上发表文章628篇之多。所罗门课题组使用了广泛的光谱,理论和化学技术,探讨结构、功能的关系,主要研究并解决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