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沙龙 > 正文
【沙龙第四期】汇聚交叉,探索创新
时间:2018-07-11 10:54:51点击量:

  “感谢大家聚在一起交流一年的工作,2017是高研院比较重要的一年,我们的全职PI陆续到岗了,所以今天的报告也是第一次以全职PI 为主来介绍”。院长朱玉贤教授简单的开场白后,高研院2017年度个人学术报告会拉开序幕。


  201819日上午830分,在高等研究院报告厅,23名来自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等多个方向的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聆听14名学者的专题学术报告。

  第一位报告人是陈世贵老师,他的报告题目是《超分子组装与催化》,主要介绍了苯酰胺缩聚物类超分子框架的合成和构建工作,以及为进一步开展超分子催化研究所做的铺垫。同时,陈世贵老师还介绍了2017年,他在电镜仪器平台的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刘政老师做了题为《多维尺度的细胞力学动态调控、测量与应用》的报告。细胞三维生长中,一个有效的细胞作用力探针至关重要,刘郑通过侦测探针荧光分子与纳米金的荧光淬灭效果来推算连接高分子的拉伸距离,从而利用拉伸模型进一步演算出细胞间仅10~50 pN的分子用力,由此推算出利用探针可以实现细胞在100~200nm程度的成像。

  孔望清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多米诺化学合成工作,即利用同一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完成多个官能团的连续活化过程实现复杂有机分子一锅合成。此外,利用手性镍催化剂,还可同时构建几个手性中心。

  沈晓老师主攻有机氟化物的合成,由于许多活性药物分子常常含有氟,为此好的氟化试剂将会为药物合成提供更多选择。沈晓介绍了如何利用硅元素调节三氟甲磺酰、三氟乙酰基等含氟官能团实现高效的合成,以及利用相似的自由基成键思路开展导向氘代药物方法学的尝试。

  阴国印老师汇报了他关于镍催化迁移偶联反应的研究:通过使用简单的直链底物经镍活化、迁移,便能实现复杂支链化合物的合成,基于此阴老师还计划开展配体的调控实现手性合成,在场专家对反应中镍的机理展开热烈的讨论。

  付磊老师和在场专家分享了在二维材料可控生长领域所做的研究。就像为搭建高楼大厦寻找合适的积木一样,付磊及其团队通过对液体可控碳成晶的研究,利用廉价粗铜板中微量残留的Al2O3作为晶核,成功的实现了碳的点阵成晶生长。



  邓鹤翔老师介绍了MOF材料在两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利用MOF材料多孔分子结构对药物分子的吸附,来控制药物释放;利用MOF的三维孔穴保护单链DNA,实现遗传物质的可控转染。在场专家积极探讨如何将三维孔穴剥离成一维管,大家收获颇多。

  周强辉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天然活性分子的全合成,他介绍了如何利用Catellani反应发展新的合成方法,通过钯与降冰片烯协同C-H键活化,实现串联-偶联合成反应。该反应对多环药物新颖高效的合成非常有帮助。

  短暂的休息过后,报告会下半场继续进行。王取泉老师介绍了金属-半导体硫化镉异质纳米结构的研究,利用全量子理论模型研究和调控激子和等离激元吸收强度。

  徐楠老师主攻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方向的研究,他结合在瑞士光源和中科院物理所使用仪器的经验,计划搭建武大自己的ARPES装置,朱玉贤院士评价这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将对武大物理学研究产生影响。

  皮利民老师带来了非常有意思的干细胞活化研究,通过研究转录因子的转移调控有效的引导了高度分化成熟的细胞向干细胞的激活和转化,以及生物干细胞niche如何定位和维持在生长点的固定区域研究。




  闵杰老师介绍了17年基金申请、实验平台搭建等方面做的工作,他今年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光电器件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测试系统设计,并申报了“高通量电池测试系统”的专利。测试系统搭建好后,闵杰将开展活性层形貌与动力学机制关系等一系列研究。

  顾栋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多孔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利用介孔二氧化硅做模板铺上薄层金属氧化物,去掉模板后可以得到包含Fe2O3TiO2MnO2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管道,可以应用在生物柴油脱氧等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领域。

  最后一个报告的雷爱文老师,展示了其课题组在氧化偶联反应方向的发展史。在过去两年,雷爱文课题组已完成了基于光、电、纳米催化的脱氢氧化的有效实现,并发表80余篇文章,将进一步挑战新一代基于小分子氧化合成的前沿课题。

  整场报告会时长近4个半小时,不仅为高等研究院营造了一流的学术氛围,更为专家们积极探索学术前沿问题和交叉研究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